在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大地上,清洁低碳的“绿电”正沿着纵横交织的电网奔涌不息,为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提供坚强的网架支撑。在这背后,是成千上万名高原电力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超高压公司运维检修部变电运维管理专责吴嘉楠就是其中一员。
2013年,来自河北的吴嘉楠从华北电力大学毕业,循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召唤,她奔赴青藏高原投身电力事业。吴嘉楠介绍,她所在的公司承担着青海境内65座超高压变电站和200多条16000多公里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任务。作为一名运维人员,吴嘉楠把自己比喻为变电站的“守卫兵”和电网的“全科医生”。“我们24小时驻守在变电站,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诊断站内设备是否健康,确保将青海省内优质清洁的电能输送到祖国的千家万户。”吴嘉楠说。
高原值守磨人心性,需要耐得住寂寞。海拔3700多米的玉树330千伏变电站是吴嘉楠长期驻守的第一站。“变电站一般建立在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地方,与外界相连的只有一条条输电线路。”吴嘉楠说。
“正常情况下,变电站非常安静,耳边只有电流运行的声音,有时难免感到孤独。”回忆起刚入行的时候,吴嘉楠对师傅的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师徒二人手持红外测温仪对设备开展例行夜间巡视。师傅对她说:“等你上班时间久了,就会爱上这种安静。”一转眼,吴嘉楠已经与电力设备朝夕相伴了12年。如师傅所言,她渐渐爱上了这种安静和孤独。“因为安静意味着我们站内的设备正在平稳运行。”吴嘉楠说。
在铅与火中淬炼匠人之心
在云南驰宏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熔炼厂车间里,铅锌精矿在炽热的炉膛内翻滚,蒸腾的热浪扑面而来,熔炼厂作业经理徐成东和同事们在控制室精准地控制着每个步骤的温度、参数,将多种伴生金属物冶炼出来。扎根熔炉30多年来,徐成东从一名初中毕业的一线操作工人,成长为带领团队攻克国际技术难题的作业经理,他不断锤炼和精进技能水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铅与火中淬炼出一颗匠人之心。徐成东的家乡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当地有丰富的铅锌矿并建有冶炼厂,他对铅冶炼从小耳濡目染
但是,变电站也有被打破安静的时候。遇到特殊天气、设备异常、站区扩建、技术改造等,变电站也会喧嚣一阵。
2017年初,一场罕见的暴雪突袭塔拉滩。“运维人员最怕暴雪,因为恶劣天气会给青海塔拉750千伏变电站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极大挑战。”吴嘉楠告诉记者,那天在站值守的所有人心里都绷着一根弦,密切关注着后台设备的信息。看到750千伏的母线压力报警信息,吴嘉楠和值班员迅速踩着深及小腿的积雪艰难向现场跋涉,远远便看见压力表的指针已经滑过报警线,并且还在继续下降。“这个设备不能再坚持运行了!”吴嘉楠立即申请停电操作,隔离异常设备,成功避免了电网冲击和设备损坏。
12年间,吴嘉楠从与高原反应抗争的“新兵”成长为青海省最年轻的750千伏变电站站长,从冲在抢险一线的“头雁”成长为管理65座超高压变电站的“运维女将”。全国劳动模范、最美职工、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见证着她的成长。但是,让吴嘉楠最有成就感的是清洁能源送入大电网的那一刻。“能为清洁能源的高效输送贡献力量,守护祖国的万家灯火,我觉得自己从事的工作非常有意义。”吴嘉楠说。
谈到“劳模精神”,吴嘉楠说,“劳模精神”就是扎根实践的价值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在青海电力,有常年挑战“生命禁区”、守护青藏能源大动脉的“唐古拉之鹰”电力天路运维班;也有常年坚守在雪域深处,守护着草原上每一盏孤灯的奉献者;还有在塔拉滩上守护青豫能源大动脉的“绿电使者”,每一个坚守在高原的电力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勉工作、创造业绩。近几年,吴嘉楠和同事应用科技化、智能化手段,实现了以无人机巡检、全景化监控平台等方式来提升运维管理质效,确保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有坚守、有创新,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劳模精神’。”吴嘉楠相信,不同时代的“劳模精神”有着不同内涵,但无论在哪个时代,“劳模精神”都将绽放永恒的光芒。(□ 康琼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