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林甸:玉米产业创新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在黑龙江大庆市林甸县鹤鸣湖——这片丹顶鹤栖息的湿地旁,寻常的玉米田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依托玉米产业的创新发展,当地探索出一条融合种植、加工、文旅的乡村振兴路径,而亲耕品牌的实践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从田间到产品:玉米产业的精细化转型

2018年,有着电商行业经验的吴宏韬在林甸县创立亲耕品牌,聚焦玉米产业的提质升级。彼时,当地优质玉米“卖不上价”的问题较为突出,如何通过标准化、精细化提升附加值,成为其探索的核心方向。

在品种选择上,该品牌筛选出白糯、黄糯、水果三种适宜北方气候与土壤条件的本地传统玉米品种,这些品种经当地百姓百年种植选育而成。为实现差异化发展,其开发出“脱皮”工艺,通过去除玉米外皮保留核心营养部分,不仅优化了口感,也为深加工奠定了基础。

以此工艺为起点,当地逐步延伸出玉米汁、玉米布丁、玉米浆饼等系列产品。其中,首款脱皮玉米汁未添加代糖和甜味素,玉米布丁则未使用卡拉胶,这类产品的研发推动了林甸玉米从初级农产品向深加工制品的转变。

产业链延伸:种植、加工与文旅的融合实践

在产业布局上,亲耕在鹤鸣湖建立了3万亩核心种植区,计划未来扩展至20万亩。通过“合作社+工厂+农户”的协同模式,当地实现了土地统一流转、统一种植管理,形成从田间到车间的标准化生产链条。值得注意的是,种植区与丹顶鹤栖息地相邻,每年候鸟归来时节恰逢玉米播种,形成了生态与农业共生的独特场景。

活力中国调研行 | 浙江定海:“水利+”筑起“惠民共富”风景线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其秀美风光,也让它长期遭受水患的侵扰。每当台风来临,山洪便汇集城区,给城市带来严重的内涝灾害。东海云廊沿途景观成为市民休闲游览打卡地在东海云廊3号入口,一块智慧大屏实时显示累计拦蓄水量等数据,台风智防系统在24小时不间断值守

为拓展产业价值,当地将玉米产业与文旅资源相结合。在林甸鹤鸣湖湿地温泉度假区内,一条“旅+玩+学+品”的体验路线逐步成型。游客可进入玉米田体验种植,在欣赏湿地生态、享受温泉资源的同时,了解玉米加工过程,形成从观光到消费的沉浸式体验闭环。

市场表现与本地带动效应

据统计,该品牌自创立以来,连续四年在电商平台玉米品类中销量领先,累计销售超亿袋。在抖音等平台,有超过数万达人参与相关内容推广,形成一定的传播规模。

产业发展也为当地带来了实际效益。品牌总部留在林甸县,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通过统一的种植管理和收购标准,农户的种植收益得到稳定保障。吴宏韬及其团队深度参与品种筛选、产品测试、包装设计等环节,对产品品质实行全程管控,这种精细化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当地玉米产业的标准化水平。

乡村振兴的“林甸探索”

如今,林甸县的玉米产业已突破单一农作物的局限,形成从种子培育、产品加工到文化体验的全链路体系。通过农旅融合、产品研发等举措,当地正在实践“以文融旅、以农兴村”的发展思路。

这种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融合科技、文化、市场资源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种地方实践样本。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类似亲耕这样的市场主体,正以产业链延伸和价值挖掘为突破口,推动当地农业焕发新的活力。

作者:王飞(王飞)

(0)
上一篇 11小时前
下一篇 10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