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船票里的城市记忆(文旅棱镜)

飞云江,是浙江温州瑞安的母亲河。过江的飞云渡(轮),是生活在飞云江两岸的民众重要的往来方式。孩提时,不论是走亲访友、赶集采购,还是纯粹为了消磨时光、欣赏江景,我都会去坐一坐渡轮。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坐渡轮,母亲递进现金后换来两根竹签,然后带着我走到检票处,轻轻投入一个铁桶。竹签撞击铁桶桶壁时发出“咣当”声,随后缓缓滑落,从缝隙中掉入桶内。这就完成了一次“验票”,而竹签就是船票。我觉得很好玩,从那时起,每次坐船我都会要求自己投竹签,感受它们“咣当”声响、轻轻滑落的过程。

母亲告诉我,用竹签做船票,并不是出于“有趣”,而是“实用”。

飞云渡是浙南和闽东地区往来的交通要道,北岸连接浙江的温州市区、丽水、台州等地,可直通长三角,南岸则通过平阳、苍南两县前往闽东的宁德、福州,再远甚至可前往厦门、广东的潮汕,客流量很大。在飞云江大桥通车(1989年)之前,飞云江的汽车渡轮总是大排长龙,最长时要排7天之久。所以当地民间流传着“走遍天下路,最怕飞云渡”的说法。

如果用纸张印刷船票,一来成本高,二来渡船乘客多为贩卖农产品或赶集,肩挑背扛、手提重物,不便腾手保管纸质船票,且纸质船票也容易被雨水打湿或江风吹落。受码头搬运工人计件时使用竹签的启发,竹签船票应运而生。

赓续文脉促传承 整理出版惠学林——第五届“古籍文献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国际学术论坛举办

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师范大学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古籍文献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国际学术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举办。

这种以竹代纸的智慧,既解决了农民挑担不便持票的难题,又以可循环使用的生态设计降低运营成本,群众反响好,可谓是“降成本、惠民生”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代人的出行记忆。

长大后在外求学、工作,每每回到瑞安,我总会去买一张竹签船票,在检票处听那阵“咣当”的声音,然后静静地站在船头,看云江两岸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瑞安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面貌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飞云江两岸的高楼越来越多,亲水步道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日趋完善。与此同时,横跨飞云江的桥梁也从一座增加到十数座,浙闽两省甚至整个长三角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越来越多的出行者选择乘车的方式往来两岸,渡轮码头的候船室渐渐冷清。即便是经常坐船通勤的乘客,也越来越多选择扫码支付的方式来替代购买竹签。

考虑到运营成本等多方面因素,今年5月,飞云渡停止使用竹签船票,全面改用扫码支付和硬币投掷,使用了近百年的竹签船票成为历史。竹签船票正式停用前的一段时间,不少瑞安市民拖家带口,前往飞云渡排队,体验这一“古早味”的验票方式。对于瑞安人来说,这支竹签不仅是一张船票,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一段记忆的载体。

尽管人们对小竹签充满不舍和怀念,但转念一想,竹签船票停用、轮渡班次减少,不正是瑞安乃至整个国家交通网络更便捷、科技应用日趋进步的体现吗?这枚富有特色的船票和颇具地方特色的检票方式,虽已告别历史舞台,能否以新的方式发挥价值?如今,各地都在挖掘在地文化,这枚竹签船票恰是瑞安城市记忆的符号之一,可否将其送进展览馆,成为参观者了解这座城市的窗口之一?展览的同时,还可搭建一个场景,模拟售票、检票,参观者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虚拟体验用竹签票乘船的过程;开发相应的文创产品,比如模型、文具、钥匙扣等。

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若能找到适合的途径,延续、传承城市记忆,或可为城市文化之书添上新的一页。(柴逸扉)

(0)
上一篇 3小时前
下一篇 3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