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刚子”背后有刚需(有事说事)

“人大刚子”背后有刚需(有事说事)

图为学生在“人大刚子”的评论区就人大苏州校区的建设留言,得到了及时回复。

9月6日,“人大刚子”在小红书“横空出世”,开号几天后,“刚子”已吸粉6万。账号主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以“拜见各位最可爱的同学们”开场,在评论区回应学生关切。

从食堂水果到博士生待遇,从班车时间到教学楼建设……“刚子”的评论区像个许愿池,读来不禁莞尔——学生表达诉求,是否全部满足姑且不论,这些需求能够以最直接的方式“被看见”,本身也是一份尊重。

张东刚的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引发了网络热议,更折射出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深层变革。当校领导以平等、真诚的姿态融入学生的社交媒体世界,更具网感的管理方式正契合着Z世代扁平化的表达需求。

过去,学生提建议,多数要经过意见箱、校长信箱等层层向上的“公文旅行”。而今,一条动态、一句“建议”,几分钟便能得到回应。比如,有学生在线留言,反映博士生待遇问题。仅仅过去4分钟,“刚子”迅速给出回应:“告诉同学们,今天下午我组织有关部门专题进行研究,敬请期待!”有学生提出通州校区食堂能否增加新鲜面点和水果,第二天食堂就多了水果摊位。这种“即提即答、即知即办”的办事风格与治理效率,迅速赢得了学生信任。

教师队伍怎么建?有了实在答案

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去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时,正逢第40个教师节。从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从严从实建设师德师风,到大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巩固提升教师待遇保障……一年来,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推进,各项尊师惠师举措落到实处。在人工智能赋能下,学校可以创设智慧教学新课堂、构筑数智融通的泛在学习新情境,构建综合立体的智能评价新体系,助推数据驱动的精准管理新模式和创新数智赋能的教学研究新范式,有效助力教师的创新教学和专业发展

当学生习惯了即时反馈的数字生存逻辑,高校管理若仍困在“慢车道”,无异于用马车追赶高铁。张东刚的账号,像一场“治理降维”的实验——用年轻人的话语方式,将校园治理的“后台”搬进公共视野。

诚然,“红书治校”这种创新的可持续性尚待时间检验,能否从“新鲜事”变为“常态景”,关键在于能否建立制度化的保障机制。一方面,海量的信息诉求可能让领导应接不暇;另一方面,平台算法的选择性可能会放大特定群体声音,而一些涉及机制变革的诉求也很难在三两句交流中妥善解决。

如何确保有限的治理资源得到合理分配,需要制度设计的智慧与远见,也需要管理者持续的真诚与耐心。

这几年,“放下身段”的大学领导越来越常见,有的在毕业典礼致辞上调侃幽默,有的在迎新晚会上颇具动感地跳起了霹雳舞,表现各不相同,但都打破了学校管理者的传统严肃形象,以更平等、亲切、开放的姿态与学生、教职工互动。他们通过种种方式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回应学生对平等交流与情感认同的期待。

教育的内核存乎本心,教育的场景多元广博。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样一场“社媒治校”的实验同样创设了值得师生共同回味的教育主题——彼此尊重,坦诚交流,认真倾听心声,共商解决之道。

回应关切、解决问题很重要。而对学生来说,或许,这种真诚对话背后激荡出的教育共识,是这个开学季更可贵的收获。(孙亚慧)

(0)
上一篇 6小时前
下一篇 2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