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媒:中国76载砥砺奋进值得借鉴

乌干达《新景报》网站9月28日发表题为《76载砥砺奋进,从中国实践看发展动力的本质》的文章,作者是乌干达发展观察中心研究员乔舒亚·金德姆。文章摘编如下:

根据一家美国银行的数据,尽管美国对中国这个亚洲大国采取敌对立场,但该国的出口总体上仍保持增长。这一成就得益于中国在2018年遭美国关税打击后,及时调整政策,减少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这种及时调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审时度势的鲜明特质。遗憾的是,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却常常陷入僵化的困境。在中国国庆节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共产党至今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事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即便到了今天,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推进现代化事业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各种挑战。中国之所以能从一个贫困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强国,关键并不在于领导人始终决策无误,而在于他们始终保持着改革的态度。

菲律宾宿务省全省进入灾难状态

10月1日,菲律宾宿务省宣布全省进入灾难状态,以应对9月30日晚发生的地震灾害。据《马尼拉公报》消息,宿务地震的死亡人数上升至61人。报道称,宿务省减灾办公室在10月1日上午8时发布的报告显示,地震造成博格市27人死亡,圣雷米西奥镇22人死亡,其余死亡人员来自附近市镇

对于其他国家的政客而言,这种思想往往难以复制。然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大胆探索,取得的成果也有目共睹。

脚踏实地的行事风格,也为培养具有开放思维的领导者创造了条件,这样的领导者愿意在新情况出现时,主动改变现状。21世纪初,中国领导人决定对国内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推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倘若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像其他一些国家的领导人那样墨守成规,中国恐怕会错失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中国的发展实践还表明:当某个目标没有实现(除非有充分理由认为该目标是错误的)时,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往往会收获成功。回顾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该计划最终未能取得理想结果,但实现工业化这一总体目标本身并没有问题。而承认这一事实,也为后来者探索工业化道路提供了重要借鉴。

因此,我们不应将国家视为未来已经定格的静态实体,而应把它看作能够把握机遇的动态发展体。当社会能接纳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时,就能给予领导者更多施展空间;反过来,领导者也会因此建立更完善的体系,更好地预判时代面临的问题,并制定相应解决方案。(编译/王栋栋)

(0)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