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举行汛期安全知识发布会,通报8月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并介绍汛期安全避险知识。
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刘传正表示,汛期地质灾害主要有四种,一是崩塌,即山崩,包括岩崩、土崩,就是从高陡的山体上掉下来的现象,威胁危害很大;二是滑坡,就是山体沿着一个斜面向下滑动的现象,可以运动很远;三是泥石流,就是土石和水的混合体向前高速流动的现象,可以流动十几公里远;四是地面塌陷,一般是指地下存在空洞,上面的土体由于降雨渗流,变软以后强度不够导致塌陷,在喀斯特地区,地下如果有潜伏的溶洞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应对高温干旱 多地科学调度水源 强化田间管理 抗旱保丰收
央视网消息 在河南滑县,127万余亩玉米陆续进入抽雄扬花期,此时也是需水需肥的关键期,当地农户抢抓有利时机,开启“夜间灌溉”模式,应对高温天气对作物带来的不利影响。农技人员正查看植株长势与土壤墒情,现场向农户讲解抗旱灌溉技术要点,指导科学操作。山东武城 智能灌溉设备助力农田节水抗旱近期,在山东、湖北等地,为应对高温干旱,多地科学调度水源,强化田间管理,抗旱保丰收
刘传正说,在行进的路上,如果发现路面上有碎石,说明公路两侧的山坡有崩塌或者石块掉落现象,要减速慢行注意观察。山体原来都是普遍发黑的地方,现在有的地方变黄了,说明那里正在掉石头。开车过程中如果感觉到本来比较平滑的路面变得颠簸,说明正在经过滑坡路段,在雨季或大雨过程中更要小心山体滑坡。此外,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地区往往是山区,气象、水文、地质观测可能存在盲区。例如泥石流形成在上游,成灾在下游,而上游往往没有各类观测站。如果地方下达撤离指令,特别是野外搭帐篷的露营者一定要听从当地指挥。
如果到山区旅游,或者居家时关心自己所处区域的安全情况,可以搜索手机卫星地图,看是否有黄色、白色、灰白色的图斑,是否和周围有明显区别。如果周围都是绿色植被或树木,只有一块白色区域,细看就会发现,那里正在发生变形或者正在掉石头。此外,地质灾害的监测还可以通过航空遥感、地面监测的技术手段,或当地工作人员和游客观察上报的“人防”来进行。
通过“天、空、地、人”四种地质灾害的监测手段,我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取得了突出成效。今年7月2日,四川省丹巴县巴底镇一名群测群防员发现泥石流征兆,立即上报,并组织居民439名群众紧急撤离,实现了人员零伤亡。“这么多年的经验证明,地质灾害是可认识、可防范的,我们采用‘人防+技防’的手段,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可以取得很好的防灾减灾成效。”刘传正说。
编审:彭瑶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