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来,霜染田畴。在云南曲靖市富源县的广袤大地间,稻香刚刚褪去,山间梯地里又开始魔芋、辣椒、生姜采收的忙碌,风从乌蒙山深处吹来,农人的欢声笑语、果实的诱人清香随风飘散,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场景。

黑玉米丰收,群众忙着分拣。张政伟 摄
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21300元,较2020年12813元增长66%;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十四五”征程将尽,回望来时路,富源县始终将乡村振兴作为“一号工程”顶格推进,以产业发展破题,以农村改革赋能,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讲好乡村振兴“富源好故事”,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
精准锚定需求 政策“菜单”送到群众心坎上
走进富源县大河镇青龙村委会福农养殖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宽敞整齐的标准化牛圈和配套设施,圈舍里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
“传统的养殖模式分散、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要发展壮大,带动群众增收,就要在规模化、标准化、产业链上做文章。”在建成福龙肉牛养殖场后,2024年投入沪滇协作帮扶资金550万元,建设“富源县肉牛产品交易市场”及配套加工车间。这一关键举措,直接补上了产业链中“交易”和“初加工”两块核心短板。
项目建成后,效果立竿见影。
延伸了产业链条。从单一的饲草种植、活牛养殖,向前后端延伸至活牛集中交易、肉类初级加工,并向下游触及餐饮服务,初步形成了“饲草种植—肉牛养殖—活牛交易—屠宰加工—产品销售”的一体化格局。
提升了产业价值。推动了肉牛产业从“养牛卖牛”的粗放型模式,向拥有加工、品牌、渠道等高附加值的精细化模式转变。从有形的厂房车间到无形的产业生态,实现了从“点”上的项目扶持到“面”上的产业振兴的跃升,实现全产业链产值达8000万元。
据统计,五年来,富源累计整合资金5.78亿元,集中投向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关键领域,显著提升了资金使用的精准程度和规模效益。

电子产品生产线上忙碌的工人。贾文 摄
与此同时,针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群体出台“七个一批”15条精准帮扶措施,将原面向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拓展至包括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在内的“三类监测对象”,优化了财政贴息流程,提高了资金的可获得性和使用效率,实现对不同家庭的精准帮扶。针对弱势群体,开发公益性岗位5430个,创新“劳务补贴+技能绑定”模式,确保低收入群体同步从小康迈向共富。
“通过聚焦群众新需求、乡村发展新痛点、产业发展新堵点,优化政策精准滴灌,真正做到了政策红利惠及群众。”富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温富明说。
产业延链强链 “老品牌”焕发新生机
“富源魔芋”“大河乌猪”是富源农业产业发展的两个金字招牌。
富源享有“中国魔芋之乡”的美誉,全县2.6万户7.8万人种植魔芋,建成了5万亩良种繁育基地,种植面积从五年前的10万亩扩展至12万亩,产值达10.3亿元;富源成为全国最大种芋供应基地,占市场份额的50%以上。
在有着“中国魔芋第一镇”之称的富村镇,成功申报为国家魔芋产业强镇,富村魔芋交易市场目前已入驻企业122家,带动发展魔芋营销户1036户,从业人员3160人,年平均吸引省内外客商3万余人次、交易量20余万吨,成为西南片区最大的魔芋交易所,其形成的魔芋“富源指数”直接影响全国市场价格。
“按照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精品的思路,培育魔芋加工企业80余家,建成40余条精深加工生产线,研发生产出30余种魔芋系列产品,产品畅销国内外,2024年销售额达8亿元,‘富源魔芋’最新品牌价值评估超12亿元。”温富明介绍。
在魔芋全产业链加速发展的同时,大河乌猪产业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富源按照“建设精深加工厂5个、开设大河乌肉产品专卖店50个、发展大河乌猪养殖示范户500个”的3个5发展路径,推动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累计整合投入资金1.8亿元,建立DNA种质资源库、开展杂交优势利用研究。

等待售出的大河乌猪制品。马超 摄
富源县大河乌猪研究所所长牛元力介绍说:“通过采取‘农业主管部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四方联动的合作模式,在全县4个乡镇建设9个大河乌猪养殖示范村。”通过建设标准化养殖场,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全县大河乌猪存栏量稳步增长。
“公司把仔猪按成本价发给农户,并提供养殖技术指导,最后育肥肉猪按每公斤19.6元的保护价回收,一头肉猪利润最少都有600元,这样既解决了养殖户在养殖技术和产品销售方面的后顾之忧,又确保养殖户有稳定的收益。”中安街道莲花社区养殖户李亚林说。
全县建成了大河乌猪肉制品精深加工生产线13条,年加工能力从2万吨提升至3万吨,开发出60余个猪肉单品,从鲜肉到火腿、香肠、西式肉制品,大河乌猪精深加工产品加速走向国内国际市场,加工产值在五年内从10亿元猛增至40亿元。大河乌猪已从“卖鲜肉”向“卖品牌”转型,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
河南杞县:科技服务到田头 桃树修剪保丰收
11月24日,河南省杞县林业发展中心组织科技特派员王瑞钦、刘连章、张寒雪一行,深入西寨乡魏寨村孙彪蟠桃园,开展了一场系统、深入的桃树冬季管理现场技术培训与指导活动,将实用的果树管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在桃园现场,特派员们首先对园内桃树的树势、枝梢分布、花芽分化及病虫害残留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勘察,并与果农孙彪及周边种植户围聚交流,认真倾听他们在日常管理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尤其是在冬季修剪时机把握、方法运用上的困惑。他们手持修枝剪和手锯,逐一演示关键技术环节 如何科学选留和培养骨干枝,构建稳固丰产的树体骨架;如何培养和更新结果枝组,确保连年优质结果;以及对徒长枝、细弱枝、交叉枝、重叠枝等不同类型枝条的识别与处理方法
随着产业链持续延伸强化,从种源研发到终端市场,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两大产业依托全产业链深度赋能,正上演着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产业的精彩蜕变,成为乡村振兴的“富民密码”。
创新体制机制 治理效能持续释放
“4万元,中标!”今年9月8日,富源县竹园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举行松林村委会12组5000平方米养鸡大棚出租招标会,此次招标共吸引了三家企业参与竞争。经过多轮竞价,最终以每年4万元租金成功中标,租期五年,为村集体带来直接收益20万元,一举打破了该资产“沉睡”四年多的僵局。
如何帮助村集体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推进乡村共富?富源探索走出了新路子。一方面依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通过公开竞争方式最大限度挖掘资产价值、招募优质经营主体;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开展基础设施提质改造和惠民设施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通过招引+改造“二合一”模式,让“闲置”“残值”的村集体资产既“增值”又惠民。

被盘活的闲置养殖场。吴振坤 摄
在富源胜境街道后矿社区,前些年因煤矿关闭退出造成大量厂房、土地资源闲置。社区依托辖区闲置资源开展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蔬菜食品深加工厂、电子科技公司、建筑公司、再生资源公司等企业,每年为社区集体经济创收50余万元。除此之外,社区整合资金380万元,把原煤矿老工会改造成党群服务中心,新改造的红色影院、文体活动室等功能室深受群众喜爱。同时,整合资金200余万元,拆除老旧集市,新建宽敞干净的农贸市场。
“每天在这里下棋聊天,带着孙子在这里玩耍、看书,党群服务中心真是建到了我们心坎里。”后矿社区居民温海云说。
2022年底,胜境街道引进富源润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发家村发展万寿菊种植及深加工产业,经过两年实践,成效显著。为进一步巩固可持续发展,今年3月,街道党工委组织农户、村集体和企业共同制定了“532”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和“433”二次分配机制。
“532”机制即销售收入的50%归农户、30%归村集体、20%归企业;“433”机制指从村集体所获得的30%收益中,按照4:3:3的比例进行分配,即40%作为产业滚动发展基金,30%由村集体用于村内助老、助困、助残、助学以及应对村民突发性困难等公益事业,30%作为全体社员分红。
“2025年11月14日上午,经过集体、农户和企业三方共同核算,有15户村民参与分红,共分得18400元。”胜境街道洗洋塘社区党总支书记肖本方介绍,按照二次分配机制,15户村民应分红后,剩下的钱用于明年扩大生产。
温富明表示,通过深入实施“农村集体资产改革”“532、433收益分配”等机制,让乡村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创稳”,乡村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治理效能持续释放。
增进民生福祉 幸福生活可感可及
“以前一个人做饭总是凑合,现在顿顿热乎饭,还能和老邻居们拉家常。”11月17日中午,中安街道海坪社区乡村大食堂里饭菜飘香,80多岁的李云铨爷爷端着热气腾腾的四菜一汤,笑呵呵地说道。自2024年12月底运营以来,食堂已成为社区老人和孩子们每天必到的“暖心驿站”。
海坪社区党总支书记魏楠萍介绍,食堂以“公益优先”为原则,60岁以上老人及10岁以下儿童每餐5元,70岁以上老人仅需3元,所有餐食保证每日至少四菜一汤的均衡搭配。在优先照顾“一老一小”的同时,针对农忙时节无暇做饭的农户,食堂还提供送餐到田间的服务,真正实现“群众需求在哪,服务就跟到哪”。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是竹园镇团结村委会侯家小寨村没有开展“两污”治理前的真实写照。
自从开展“两污”治理以来,村子利用地势落差,采用“大三格、小三格”的污水处理模式,对村民生活、养殖等造成的污水进行收集处理,经由暗沟暗渠、地下管网汇入村级污水处理池内,经过处理达标后排入河流或用于农作物灌溉。现在,村里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序的民居映入眼帘,真正实现了农村垃圾、污水“看不见、踩不着、闻不到”。

农村污水管网设施加快建设。夏关正 摄
通过一村一策、示范引领方式,富源农村两污治理率、设施有效运行率全面提升,走出了一条由“浊”到“清”的农村“两污”治理之路,乡村颜值持续提升。
五年来,富源始终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让老百姓幸福生活的成色更足、质感更实。
在住房上,累计审批农村民居建房12557户,改造农村危房2015户,让群众的安居梦落地生根。
在医疗上,实现了行政村卫生室和乡镇中医馆全覆盖,建成33个村卫生室中医阁,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中西医服务。
在养老上,累计投入3058.33万元,建成县老年公寓和胜境养老服务中心,完成18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10所敬老院提质改造以及340户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共建成养老机构12家,提供床位1159张,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94.4%。
在基础设施上,实现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0%,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294公里,宣富高速年内建成通车、富罗高速全线建设、G60沪昆高速盘州至曲靖段(改扩建)工程实质性开工,“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的交通网络逐渐形成,乡村振兴“硬核”动力十足。
五载砥砺,富源用政策精度、产业深度、设施硬度、创新力度、民生温度,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崭新画卷。站在新起点,富源将持续以产业为笔描绘富民图景,以改革为帆驱动乡村远航,以幸福为尺丈量民生答卷,不断开启富源乡村更加灿烂美丽的明天!
作者:郭燚 卢玉平(郭燚 卢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