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人用人的精准性对组织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从宏观层面看,精准选人用人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支撑。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攻克科技创新难题等重大任务中,需要各级各类专业人才汇聚力量。只有精准选拔出懂经济、善治理、精科研的干部和人才,才能确保各项政策得以有效执行,让国家战略稳步推进。从微观角度而言,对于一个单位或企业,精准选人用人能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团队凝聚力。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更大价值,同时也能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形成良性循环。
夯实乡村发展根基,守护粮食安全生命线
乡村不仅是粮食生产的核心阵地,更是经济多元发展的潜力所在。筑牢“大粮仓”、做优“土特产”、打好“质量牌”,是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路径。
然而,当前选人用人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与精准要求相悖的现象。其一,选人标准存在“一刀切”问题。部分组织在选拔人才时,过于侧重学历、年龄等硬性指标,忽视了岗位实际需求和人才的综合能力。例如,一些基层岗位需要的是熟悉当地民情、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的人员,若单纯以高学历为标准选拔,可能导致人才与岗位水土不服,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二,考察识别不够深入。在干部考察过程中,往往依赖于书面材料和短期的民主测评,对干部的德才表现缺乏全面、深入、动态的了解。一些干部可能在测评期间表现良好,但在日常工作中却暴露出责任心不强、工作能力不足等问题,这无疑影响了选人用人的质量。其三,选人用人的视野不够开阔。部分组织习惯于在内部小圈子选人,对体制外、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关注不足,导致人才选拔的范围受限,难以选到真正具有创新思维和多元背景的优秀人才。
要念好选人用人“精准经”,需从多方面发力。首先,要精准制定选人标准。深入分析不同岗位的职责、任务和所需技能,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的选人标准。将品德、能力、业绩等作为核心要素,同时兼顾岗位的特殊性和发展需求,确保选拔标准既符合组织整体战略,又能精准匹配岗位实际。其次,拓宽选人视野。打破体制、地域、行业等界限,放眼全社会选拔人才。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计划、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广泛吸纳各领域的优秀人才,为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再者,深化考察识别机制。综合运用实地调研、走访群众、工作业绩评估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多角度考察干部和人才。建立长期跟踪考察机制,关注干部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表现,确保选拔出的人才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最后,强化选人用人监督。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对选人用人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监督,防止出现任人唯亲、违规操作等问题,确保选人用人的公正性和精准性。(王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