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研脑机接口植入人脑获得新突破

我国自研脑机接口植入人脑获得新突破

这是3月20日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举行的“北脑一号”人体植入媒体通气会上拍摄的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北脑一号”。新华社记者 张漫子 摄

  “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北脑一号’成功帮助因渐冻症导致失语的患者重建交流能力。临床实践显示,其单字解码时延小于100毫秒,处于领先水平。”20日在京召开的“北脑一号”人体植入新闻发布会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介绍。

  据了解,我国自主研发的“北脑一号”第3例人体植入手术20日在天坛医院成功完成,此前在北大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分别进行了临床试验。目前,3例患者状态良好。这意味着我国自研无线皮层脑机接口植入人脑实现新突破。

  把薄如蝉翼的柔性电极贴在患者的硬脑膜上,瘫痪者术后可获得精细运动能力、失语者的心里话可以被“听见”……这样的场景正变为现实。

“智能体”来了!人工智能新成员Manus有啥新本领?

  原标题:智能体来了!人工智能新成员Manus有啥新本领?

  近期,一款既能思考问题又能执行任务的智能体AI产品Manus引发广泛关注,它和其他的AI大模型有什么区别,又能做什么呢?一起来看。

  记者在对话框中输入一段指令,让它帮着制作一个去新疆的旅行攻略,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路线图。屏幕…

  从技术到产品再到临床,这一技术的突破是科学家、企业、医院、患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科学家承担了柔性电极研发、解码算法开发等工作,企业进行了产品测试、技术迭代等工作,医院寻找适配患者,负责临床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并把产品安全、可靠地植入患者体内。患者也需要相当的勇气同意手术、允许电极植入。

  “作为人机交互技术,脑机接口是医学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神经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说,我国技术研发能力不断增强,部分技术加速进入临床。

  脑机接口,是大脑与外界设备沟通交流的“信息高速公路”。“简言之,就是捕捉大脑电信号的微妙变化,解码大脑意图,实现‘意念’控制‘动作’,不动手也能隔空操控机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说。

  电极,好比脑机接口的“耳朵”,其性能决定着“聆听”脑电信号的数量与质量。“北脑一号”采集信号通道高达128个。信号通道数越多,单位时间内传输信号量越多,同时做到时延越短,脑机解码和控制反应才能越灵敏。

  参与3例临床试验的科研工作者表示,探索永在路上,未来还将持续创新,努力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记者张漫子、侠克)

(0)
上一篇 2025年3月21日 11:29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