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核聚变发电商业化有望大幅提前

据《日本经济新闻》8月18日报道,曾被视作21世纪下半叶才能实现的核聚变发电梦想,近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热潮。日本政府在6月发布的最新战略中,将核聚变发电商业化目标提前至21世纪30年代,较原先的21世纪50年代规划大幅提前。与此同时,一些海外企业计划进一步提前实现目标。能源价格高企及人工智能技术带来巨大电力需求的背景下,提前实现核聚变发电的雄心壮志被点燃。

核聚变发电本质上是人们在地球上制造“人造太阳”的尝试。与太阳通过氢核聚变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原理类似,目前人们的主流技术是将氢的同位素——重氢(氘)和超重氢(氚)加热至1亿摄氏度以上,以促成核聚变反应。

这确实是一种理想的能源。首先,仅需1克燃料即可产生相当于8吨石油的能量。业内人士指出,不同于在核电站发生的核裂变反应,核聚变不会引发连锁反应,因此避免了核电站失控的风险。

2022年,美国国家实验室利用真实燃料进行实验,并成功实现能量产出高于投入,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尽管专家称“距离商业化还需要数十年”,但市场因理想有望成为现实而沸腾不已。

美国核聚变行业协会在7月发布的报告指出,全球核聚变产业累计融资额已突破97亿美元(约合1.4万亿日元),较上年激增近4000亿日元,呈现出明显的“淘金热”态势。约七成受访企业预计“将在2030至2035年”间实现供电,这展现出行业整体的乐观情绪。

日本探讨与非洲国家签署自贸协定

参考消息网8月20日报道据《日本经济新闻》8月17日报道,日本政府将开始探讨与非洲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首先纳入考量的是肯尼亚等具有物流枢纽地位的东非地区国家,以及人口众多的尼日利亚。对于日本企业有强烈进驻意愿的非洲国家,日本将优先考虑与它们进行协商

随着人工智能逐渐普及带来的电力需求激增,越来越多的人担忧电力短缺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核聚变发电的期待声音日益高涨,对于其能否早日实现的质疑论调则偃旗息鼓。

不过,报告还指出,为了实现核聚变发电商业化,行业仍需筹集超过770亿美元资金。核聚变技术难度很高。在作为脱碳电源方面,考虑到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核电站也是一种选择,因此核聚变发电并非能源转型的唯一选项。对核聚变发电技术实现的可能性,我们不应抱有过高期待,而应基于稳步的技术进步与资金计划,对其作出正确评估。

核聚变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英国和苏联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启动相关研究。到了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逐渐获知相关研究成果。20世纪60年代,日本也加入了研发行列。进入21世纪以来,多国开始联合建设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然而,最近ITER计划进展缓慢,不少初创企业开始尝试自主研发核聚变发电技术。

目前,美国私营企业表现尤为活跃。2023年,美国氦核能源公司宣布,其核聚变发电站将从2028年开始向微软公司供电。同年6月,联邦核聚变系统公司也与谷歌签订了类似协议,计划在21世纪30年代前半期建成发电站。英国也计划在2040年前实现核聚变发电。

日本多数科学家认为,核聚变发电的实际应用将在21世纪50年代后半期甚至更晚才能实现。从原理验证到实验,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但初创企业似乎更倾向于先让设备运转起来,而不是执着于理论研究。他们认为,只要能实现供电,即便不深究原理,也能够在电力市场中抢占先机,继而创造巨大财富。这种押注于新思路可能开花结果的发展思路,正是“21世纪30年代实现”这一乐观预期背后的深层逻辑。(编译/马晓云)

(0)
上一篇 3小时前
下一篇 1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