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小英)在祁连山北麓广袤的林场与牧场间,除了呼啸的风声与清脆的鸟鸣,还有一种力量默默守护着这里的每一抹绿色。它不是护林员的脚步声,而是法治力量前行时沉稳而坚定的回响。从巡回办案点,到黑河林场的补植复绿基地,一纸判决不再是案件的终点,而是生态修复的起点。在祁连山,司法为绿水青山“撑腰”,让“破坏者”变为“守护人”。
黑河林场
让司法阳光照进山丹马场的最深处
祁连山林区法院山丹马场巡回办案点
2023年10月初,被告人木某在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7峰野骆驼,经用望远镜辨认,认为其中1峰骆驼系自己家养的骆驼与野骆驼所生的杂交骆驼,于是木某将案涉疑似野骆驼驱赶进入自己的驼群,之后将上述野骆驼与12峰家骆驼,以每峰1万元的价格出售给同县居民陶某。案发后,经云南濒科委司法鉴定中心鉴定,案涉疑似野骆驼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骆驼,1峰野骆驼的整体经济价值为50万元。
这是2017年甘肃设立祁连山林区法院及环境资源保护巡回审判法庭(以下简称祁连山林区法院)后,办理的一起非法利用野生动物生殖资源进行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
一件件关于生态环境的司法审判,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从危害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到失火案,从盗采案到非法猎捕野生动物,每一起案件都是积极参与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工作的实际行动。
祁连山林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副主任张艳琼介绍,祁连山林区法院辖区面积大,东西跨度长达1000多公里,为此,对于可以线上审理的案件,会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尽量减少当事人诉累。对于不适宜线上处理的案件,祁连山林区法院利用巡回办案点优势,深入案件当事人所在地或者案发地开展巡回办案,实现方便当事人和“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
2021年,祁连山林区法院山丹马场巡回办案点正式挂牌,巡回办案点虽然“借住”在派出所,但审判法庭、调解室、办公室、法治宣传角一应俱全。
祁连山林区法院副院长陈海军介绍,山丹马场巡回办案点成立后,主要涉及失火、盗伐滥伐林木、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以及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发生的行政非诉执行案件。2021年至今,涉及祁连山生态保护的案件大致100件左右,除了上述案件外,还包括非法采矿、破坏自然保护地以及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农牧民之间发生的民事纠纷。
不止判决书还有“植树令”
8月以美元计出口同比增长4.4%,对非美市场出口增速加快
9月8日,海关总署公布8月外贸数据。以美元计,8月中国进出口总值5412.9亿美元,同比增长3.1%;出口总值3218.1亿美元,同比增长4.4%;进口总值2194.8亿美元,同比增长1.3%;贸易顺差1023.3亿美元。对非美市场出口增速加快以美元计,8月中国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4%,较7月低2.8个百分点
涉林案件公益诉讼补植补造基地
谁能想到,一片由检察院“发起”、被告人种下的树林,正成为甘肃张掖黑河林场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片“补种林”的背后,是甘州区检察院探索“生态司法+修复”的生动实践。他们发出的是一份份“植树令”,用法治的刚性力量和教育的柔性关怀,真正实现了“办理一个案件、恢复一片青山”的生态法治目标。
甘州区检察院干警李文娟介绍,此前,被告人田某某违反森林法的规定,滥伐林木248株,立木蓄积41.5282立方米,数量较大,其行为已构成滥伐林木罪。甘州区检察院审查起诉期间,按照1株树20元×3倍的标准,田某某缴纳补植补造费用14880元。
2021年,甘州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多家单位在黑河林场建立涉林案件公益诉讼补植补造基地,通过签订代为履行协议、交纳补植补造费用等方式,切实解决违法行为人没有地块栽植以及树木栽植后管护不到位、成活率低下等实际问题。
截至目前,基地已代为补植苗木500余亩,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共绘青山的“多元共治”
黑河林场
在黑河林场,“补种林”只是一部分。
从2016年开始,面对满目疮痍的生态“伤口”,黑河林场开启生态修复模式。
按照“道路连通、水系连通、景观连通”的建设思路,精心打造黑河生态园一期、黑河生态园二期、胡杨林区、万亩常青苗木储备林基地、弱水花海、黑河绿化带、黑河生态带七大板块。截至目前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栽植苗木超2000万株,植被覆盖率超85%,让戈壁荒滩变身林海繁花。在筑牢守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进一步厚植了张掖市生态底蕴。
给青山当“法官”,为绿水做“卫士”,无论是巡回办案点展现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还是从“惩罚”到“修复”的司法转身,多元力量合力共绘青山,探索法治护航的永续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法治正是守护这座“金山银山”最坚固的屏障之一,展望未来,这种法治力量将护航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