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理念 守护东北“水塔”解码美丽中国的“长白山名片”

践行“两山”理念 守护东北“水塔”

解码美丽中国的“长白山名片”

( 2025-10-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家园

本报记者 翟 伟 宗 巍 金津秀

长白山——东北“水塔”,东北亚生态屏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自然保留地,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栖息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吉林省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长白山生态环境,承压前行,厚植绿色底色;通过高水平保护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破解难题,拓宽转化路径。

如今的长白山,动植物种类丰富,旅游市场“冬夏两旺”,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越来越多群众在长白山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护绿 筑牢绿色屏障

“快看,是老虎!”

2024年冬,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以下简称长白山保护中心)王池管理站巡护员张星在长白山锦江大峡谷一带发现野生东北虎实体——这是时隔30年,这片林海再闻“虎啸”。

看着这只雄壮东北虎踏雪而行的画面,退休多年的长白山自然博物馆原馆长朴龙国红了眼眶:“护了一辈子的林,盼了多少年,野生东北虎又回来了!”

这份期盼,也藏在长白山保护中心历史展览馆的时光长廊里。

1960年4月,作为新中国第一批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成立,拉开这片“欧亚大陆东缘生态屏障”系统性保护的序幕。

恋在长白山,心在长白山,情在长白山。

展览馆内一张张黑白照片里,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著名森林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奠基人王战带队翻山越岭,背着标本箱穿行林海,一笔一画记录植物分布;1999年,他强撑病体写下“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是一部天书,应读深读透”的寄语;临终前,他留下遗愿:把骨灰撒在长白山,永远陪着这片林子。

根在长白山,守在长白山,护在长白山。

“雪还在飘,风还在吼,橘红色的朝霞还没露头,整好了行装,列好了队,正是巡护的好时候……”这首原创的《保护者之歌》,唱出了长白山三代“守山人”的初心接力。“这里的数百万亩林木都是咱的根。”长白山保护中心副主任李忠磊说。

志在长白山,行在长白山,盼在长白山。

展览馆的彩色近照中,一批批科研人员放弃北京、上海的岗位扎根深山:有人为研究中华秋沙鸭,连续四五个春节守在野外监测点,裹着防寒睡袋记录数据……

时光飞逝,场景流转。刻在每一代“守山人”骨子里的信念始终不变。那是对生态守护的坚守,是“为子孙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信念: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就是为发展埋下最珍贵的“种子”。

早在1988年,长白山便出台《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在全国率先实现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用法治护航这片绿水青山,为一代代长白山守护者提供了坚实保障。

前不久,记者跟随护林员攀爬头西保护站的“洞拐”(07)瞭望塔,200多级台阶陡峭湿滑,每登一步都小心翼翼,登上40多米高的塔顶平台时,汗水已浸透衣衫。塔顶上一个白色圆球型设备格外显眼,瞭望员张明元介绍,该款“森林眼”监控系统可实时监测20公里范围内,火情识别准确率超98%,监测信号实时回传到长白山保护中心指挥部。

瞭望塔“森林眼”系统全方位覆盖,地面巡护员、扑火队员常态化进山巡护,3300多台红外相机遍布林区,定期开展直升机、无人机大范围监测……长白山通过构建起“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已经实现连续多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为进一步形成生态保护合力,长白山还持续完善生态保护利用机制,制定古树名木管理办法,强化对原生生态遗产的保护;联动林业、司法等多部门,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升级生态保护信息化系统,推动生态保护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修复”……

“守护的手段要常新,但守山人的初心不会变,保护的本底不能丢。”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王绍先的话,点出了65年来长白山自然生态向好的动力之源。

长白山科学研究院两次生态本底调查数据,也给出了一份答案——十多年间,野生动物种类由1586种增加到1610种,植物种类由1619种增加到1669种,大型真菌由755种增加到794种。溪流边,中华秋沙鸭掠过水面叼起鱼虾;山林里,野生东北虎踏雪留下梅花印,这些珍贵的观测数据,标志着顶级掠食者回归,长白山生态链不断修复。

2024年3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批准18处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其中包括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等中国的6个地质公园。

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高飞表示:“目前,长白山拥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世界地质公园三张国际名片,正向着建设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持续迈出坚实步伐。”

玛可河年轮:从伐木铿锵到万木葱茏

玛可河年轮 从伐木铿锵到万木葱茏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家园新华社记者李琳海秋日清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境内的玛可河林区空气清冽,墨青色的树木被晨雾笼罩在玛可河两侧的群山上。当年,青海省颁布关于停止天然林资源采伐的通告,玛可河林业局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试点工程建设,林区由森工采伐、木材生产经营转变为森林资源保护与培育。58岁的居俄乐是班玛县亚尔堂乡王柔村的牧民,2005年成为玛可河林业局的生态管护员,他负责的管护区域面积达6000多亩,涵盖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和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

兴绿 点绿成金产业兴

9月28日,沈佳高铁沈白段开通。这条串联长白林海的“黄金通道”,大大拉近了京津冀与东北两大板块的时空距离,从北京出发的游客,仅需4个多小时便能抵达长白山脚下。

沈白段开通后的首个中秋国庆长假,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81%,景区接待游客超22万人次。而在山脚下,这个冬季的“冰雪热”已提前升温。松江河镇各家滑雪场,咨询电话此起彼伏,前台记录着滑雪课程需求;二道白河镇的温泉酒店也迎来预订高峰……

“未开先火”这一幕,放在十多年前,长白山人却不敢想象。“冬季封山半年闲”,“旅长游短”仿佛一道解不开的难题。

长白山区的粉雪,质地松散,攥在手里能簌簌滑落,是滑雪者找遍亚洲都难寻的“珍品”;漫长雪期里,林海裹着银装、雾凇凝着霜花,随手一拍就是能当明信片的冬日画卷;更有满族、朝鲜族的老手艺给这份“冷”添了层暖乎乎的文化温度。

如何让“冷资源”变成“热产业”?长白山依托“粉雪资源”,做起“冰雪文章”,在传统滑雪项目基础上,丰富旅游业态,推出从山上到山下、从景区到镇区、从白天到夜晚的新玩法,提升游客参与度和体验感,“雪地摩托穿林海”“冰潜天池”等项目格外受青睐,游客体验感满满。

“雪质特别好,还比欧洲多了份烟火气。”西班牙滑雪爱好者露西亚·巴耶斯说,原以为长白山只有冷,没想到雪场服务暖、民俗体验热。

一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长白山景区旅游接待人数为70万人次;2024年,增长到340.88万人次。过去“夏季游客占八成”的单季依赖,如今变为“冬夏两旺”。

冰雪旅游热,是长白山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长白山管委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主线,聚焦“避暑、冰雪、康养、文化、运动”等重点领域,谋划旅游和绿色产业项目,努力将生态的“高颜值”转化为产业的“高价值”。

生态的好底子,正变成发展的好路子:为特产“穿新衣”,长白山滋养的林下参、蓝莓等特产贴上“生态标签”走向全国;旧资源“焕新颜”,因资金链断裂闲置多年的祚荣府旅游商业综合体,被长白山管委会重新盘活升级为恩都里小镇,今年6月中旬开街以来,接待国内外游客已超百万人次……

伴随游客需求升级,长白山管委会持续更新旅游产业,不断完善旅游业态,推出“山、水、林、泽、雪”全系列生态旅游产品,打破“冬冷夏热”产业困局,打造云顶集市、雪绒花、和平山地运动公园等项目,吸引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外来投资创业者。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长白山管委会所在的二道白河镇,镇区人口4万多人,各类经营主体10028户,这一高比例生动折射出当地越来越火热的商业氛围。而这其中不乏慕名而来的外地创业者。在“长白之约”咖啡店,来自广州的谢宛莹谈起选择当地的原因,除了宜人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节奏,更看重当地越来越大的旅游市场。

以文旅项目为龙头带动,长白山管委会近年来项目投资建设也呈现加速向好态势。今年,全区计划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28个,总投资超过97亿元;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实现5.5%,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1.8%,多项重要指标创历史新高。

“对长白山而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比起单纯的经济数据,更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底气。”长白山管委会副主任王宏来说。

创新 保障绿富同兴可持续

今年8月17日,《盗墓笔记》又一个“十年之约”之际,超10万名“稻米”(《盗墓笔记》粉丝)如约来到长白山。在二道白河镇,街头的美人松、穿城的白河、连接湿地与森林的步道,“城在林中、人在景中”,让“稻米”们感受到一份难得的惬意。

这份惬意的“基底”,来得并不容易。

20多年前,这里曾因“九龙治水”陷入治理困局。地域管辖上,涉及白山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部门功能上,既有林业局,也有保护局……由于权责边界不清晰,经常出现“谁都管、谁都没管好”。令人头疼的还有民生问题,那段时期,受制于跨部门协作不足、民生服务质量不高,围绕社区服务以及景区管理的投诉信一封接着一封……

2005年,吉林省委、省政府成立长白山管委会,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对长白山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从根本上破解“各自为政”的困局。

长白山管委会成立后,先从职能整合破题:将分散的生态管护职责合并,组建长白山保护中心,对全区域生态保护“一把尺子量到底”;收归碎片化旅游资源,由长白山开发建设集团统筹运营,改变“各自为战、恶性竞争”;将城镇建设、民生服务划归地方政府,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

冬季供暖,曾是当地群众“吐槽”最多的问题之一。不大的镇子挤着好几家锅炉房,社区、物业、老国企各管一摊,“过冬难”年年悬而未决。对此,长白山管委会牵头成立吉林省长白山公用事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统筹全域的热源调度与维修巡检等,群众也告别了“为取暖奔走”的日子。

多年前,长白山曾出现过“乱采松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曾参与生态整治的长白山保护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佳春回忆说:“松子贵,采卖松子来钱快。那时很多人进山采松子,为图省事,直接砍松树枝,看着都心痛!”

长白山管委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生态整治,仅是拆违建、关停污染企业,就主动放弃了两亿多元收入;果断停止对外承包松子,11个保护管理站的巡护队员,每天背着装备在林子里转,把乱采乱挖的行为拦在山外……

只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受损的生态才能慢慢“缓过气来”,才能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金秋时节,走在长白山区,层林尽染,山风裹挟着松针的清香,抬头望去,蓝天像洗过般透亮,山间流水潺潺,河水清澈见底。二道白河镇发展日新月异,却被游客冠之为“慢城”,居民游客慢下来,用心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生态护得好,日子过得甜,就是人与长白山最生动的“双向奔赴”。

65年来,长白山坚持以生态优先为底色,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守住绿色本底,创新破题思路,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如今,凝结着智慧与坚守,涌动着更加澎湃的绿色动力,美丽中国的“长白山名片”正愈发鲜亮。(翟 伟 宗 巍 金津秀)

(0)
上一篇 4小时前
下一篇 2025年2月1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