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20年守护“高原仙子”黑颈鹤
新华社记者黄耀漫
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西藏申扎藏布湿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稀薄的高原空气,洒在广袤的大地上。一群优雅的黑颈鹤已经开始活动,它们修长的脖颈在晨光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不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已经架好了望远镜——他就是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杨乐。这位与黑颈鹤相伴20年的守护者,又开始了一天的观测工作。
2004年,刚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的杨乐,怀揣着对西部大地的热忱,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来到西藏,次年开始从事黑颈鹤保护、调查工作。那时的他或许没有想到,这片高原将成为他毕生事业的所在,而那些被称为“高原仙子”的黑颈鹤,将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伙伴”。
2023年3月1日,在拉萨市林周县,杨乐(左)和同事正在观察田间觅食的黑颈鹤。新华社记者孙非 摄
黑颈鹤主要栖息在高原海拔2500米至5000米的草甸、沼泽地带,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高原仙子”的美称。每年3月中下旬,黑颈鹤向北方各繁殖地迁徙;10月,开始结群带领幼鸟南迁至西藏林周等地越冬。
“黑颈鹤是高原旗舰物种,保护好这个支点,对高原上其他野生动物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可产生辐射和带动效应。”杨乐说。
2007年以来,杨乐带领团队对西藏越冬黑颈鹤开展了10余次全区范围的冬季调查,围绕其种群变化、集群模式、人为干扰等进行了系统研究。长期的野外工作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印记:嘴唇干裂,两颊上是褪不掉的高原红,下楼梯时腿脚不便——这是在横断山区一次生物多样性调查中摔伤留下的。
13.3%增长+293.9亿税惠!成都世运“黑科技”背后的创新经济密码
在成都世运会现场,科技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可触、可及的应用场景。穿梭园区的服务机器人、破除语言障碍的智能眼镜……多项“成都造”创新成果集中亮相,生动展示着城市创新活力与产业升级动能。税务数据为这片创新热土提供了有力注脚 2025年上半年,成都市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3%;同期,全市落实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税费优惠政策,累计减税降费及退税达293.9亿元
2025年6月5日,这是在西藏那曲市申扎县拍摄的黑颈鹤和雏鸟。新华社记者孙瑞博 摄
20年的坚守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杨乐和同事们在西藏黑颈鹤的传统越冬栖息地划定了76个监测子区,记录了黑颈鹤及其他越冬水鸟的分布数据,为相关职能部门做好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在各方努力下,西藏境内的黑颈鹤数量已由20世纪不足3000只增长到目前的1万余只,种群数量持续增长。这一数字的背后,是西藏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的整体提升——目前,西藏建有包括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总面积达41.22万平方公里;林地、草地、湿地、水域等生态功能较强的地类增加到108.11万平方公里。
如今,保护黑颈鹤也已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2021年夏天,杨乐和同事们在藏北近距离对黑颈鹤进行观测、采样时,曾被当地村民驱赶。这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经历,恰恰反映了群众保护意识的提高。
2025年2月20日,在西藏拉萨市林周县越冬的黑颈鹤在虎头山水库边休憩。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 摄
那曲市申扎县野保员次成塔青是杨乐的老朋友。每次到申扎做调查,两人都会深入交流。“野保员经常就是一辆摩托车,一架望远镜,一个记录本,再带上些干粮,就到保护区最深处巡护,他们才是深耕一线的守护者,比我们苦得多。”杨乐说。
黑颈鹤被称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哨兵”、高原湿地生态的“指向标”,它们的生存状态反映着高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雪域高原上的人们守护的不仅仅是一种珍稀鸟类,更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今年冬天,杨乐又将有新的工作。随着黑颈鹤越冬栖息地和分布区的不断扩大,现有的监测区已不能满足研究需要,必须拓展到更大的范围。“我们还需要到更多地方去守护它们。”杨乐说。(黄耀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