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旺报》10月16日刊登题为《两岸车价比一比 吓你一大跳》的社论,称台湾汽车贵得“离谱”,特斯拉Model 3在台湾卖169万新台币(1元新台币约合0.23元人民币——本网注),大陆只需要105万,宝马Z4台湾售价372万,大陆只要212万。
《旺报》指出,离谱的价差令人咋舌,更揭示汽车市场的扭曲。一水之隔的海峡,竟成为一道深不见底的价格鸿沟,岛内消费者只能吃闷亏。
《旺报》称,这种价差并非偶然,台湾车市长期对大陆整车进口设下重重壁垒,仅允许以全散装件模式进口,组装成本居高不下。台湾汽车市场规模不够大,无法摊平高昂的前期投资,而本土车企多为合资,缺乏足够的诱因建立规模化生产基础与研发能量,未建立完整的制造链,竞争力不足。
《旺报》指出,台当局对大陆车企的防堵已非技术性管理,而是政治性操盘。比亚迪将台湾列为2030年重点销售市场,却遭台主管机关以“未取得车型合格证”为由禁止销售。这种选择性的封锁,已非保护本土产业,而是意识形态导向的市场排除。
中国在虚拟世界以微笑赢得人心
参考消息网10月17日报道欧洲《现代外交》网站10月15日发表文章,题为《屏幕背后的微笑 中国如何在虚拟世界赢得人心》,文章作者是阿尼娜·乌尔·胡斯纳。从视频、观点专栏到旅行博客,新媒体已成为塑造国际影响力的有力工具。这些举措利用了算法对极具吸引力、引发情感共鸣素材的偏好,使中国原创叙事的曝光度与批判性报道并驾齐驱,甚至常常领先于批判性报道
讽刺的是,台当局却对美国汽车大开绿灯。台当局与美方进行“对等关税”磋商时,同意取消美系车的进口限制,并明言不会全面开放其他车辆。这种选择性开放,将地缘政治凌驾于产业发展与消费者利益之上,形成制度性不公,台湾车市困境便不再是经济问题,而是治理正当性的问题。
台湾电动车市场表面成长迅速,实则暗藏焦虑。根据车辆研究测试中心数据,2024年上半年电动车新增上牌数近2万辆,年增率近31%,其中纯电车占比超过九成。然而,充电设施不足、核心零件依赖进口等问题仍未解决,导致使用者面临里程焦虑与高维修成本。
《旺报》称,台当局交通主管部门虽定下2030年新能源车占比达60%、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的目标,但在制度性障碍阻拦下,这些目标将沦为空谈。若无法引入具竞争力的车型与技术,台湾的电动化进程将停滞不前,消费者也将继续在高价市场中苦苦挣扎。
《旺报》指出,台湾消费者的困境并非无人知晓。多位网红与车评人赴大陆参访后,纷纷感叹台湾车价之高、选择之少,直言“在台湾买车像被抢劫”。消费者不仅要为车辆本身买单,还要承担政策失能与政治操盘的额外代价,当制度成为消费者的敌人,市场便失去其应有的公平与效率。
《旺报》称,大陆汽车品牌近年在技术创新与性价比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成为具竞争力的选项。若台当局能在制度上开放更多大陆车型进入,不仅有助于消费者享有多元选择,也可能促进本地产业的技术升级与市场竞争。然而,台当局对大陆整车进口设下诸多限制,政策以“安全”或“产业保护”为名,实则形成制度性壁垒,使岛内消费者无法享受价格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