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电(记者陈静文)近日,由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留学人员创业园工作委员会主办的2025(第11届)中国海归创业大赛在江苏苏州高新区落下帷幕。10年来,大赛已促成781家科技企业成立,参赛企业累计取得国内有效专利1.5万余件,286家企业融资总额近275亿元。
本届大赛吸引了100余支海归创业团队汇聚苏州高新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大健康、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硬科技创业领域。
经过复赛和决赛激烈角逐,广东广州麓鹏制药团队的“一类新药洛布替尼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项目获得大赛冠军。该团队专注于研发新一代治疗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小分子靶向创新药。其核心项目洛布替尼的新药上市申请已获国家药监局优先审评,并完成多轮融资,展现了海归团队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突破性成果。
暑运通宵模式开启——广州南站开出始发夜间高铁
本报广州电7月5日1时25分,由广州南开往重庆西的G4026次列车从27站台正点开出。
“可控量产超微型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全球领先的微米级空间智能&精密智造平台”等9个项目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首次设立的“雏鹰组”早期项目评选中,“新港联研——高通量光电半导体封装解决方案”拔得头筹。
作为科技部、工信部等部委指导的全国性赛事,中国海归创业大赛旨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本届大赛在机制创新方面亮点纷呈: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大学首次加入联合主办,支持参赛人才项目与高校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北京、上海、山东济南、福建厦门等地20多家产业园区、科创载体协办,全国300余家机构参与资源对接;组建专项基金,举办专场对接会、导师行等活动,支持项目落地,并为参赛项目提供创业辅导和陪伴式服务;单独设立“雏鹰组”和相应赛制奖项,为早期项目提供定制化辅导和培育支持。参赛团队中,85%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3个项目尚未在国内注册企业。
颁奖仪式上,大赛发布了10周年TOP100优秀企业榜单,海柔创新、青禾晶元等历届参赛企业入选。数据显示,前10届大赛累计吸引5096个海归项目团队参赛,有85%以上的团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外专利授权超过2.3万件;促成781家科技企业成立,其中包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瞪羚企业84家;参赛企业取得国内有效专利1.5万余件,286家企业融资总额近275亿元。一批参赛团队和企业展现出了海归创新创业在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悉,大赛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与海内外机构的合作,举办以“海创杯”国际人才科创大赛、中国海归创业大赛为重点品牌的学术交流、项目展示、资源对接活动,增设多元赛道。同时开展国际科创人才中国行、“海创中国”英才行等服务活动,进一步吸引更多国际科创人才参与国内新质生产力发展。(陈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