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近期推出国内首档大型原创国风音乐唱演节目《国风超有戏・寻风季》,创作推出了《山河旗鼓》《问流年》《仅此一念》《俳优》等在社交平台广为传播的音乐作品。《国风超有戏・寻风季》最近来到山西太原,在当地的古县城打造了“国风音乐社”,围绕“大地欢歌”“溯古撷珍”“诗韵流芳”“丹心永照”和“国潮”五大主题,以“采风研学+音乐共创+国风音乐会”为“寻风”主线展开深度文化探索,“采诗观风”的当代故事由此铺陈开来。
“寻风”是《国风超有戏・寻风季》的题眼。不同主题的“寻风之旅”,释放出同一个信号――那些穿越千年的戏曲、家喻户晓的民歌并不只是传统的民间艺术,而是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化根脉。而《国风超有戏・寻风季》想要实现的是让古老的文化根系生发出符合新时代审美的枝叶与花果,让国风音乐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热烈而活泼、美丽而优雅地生长绽放,这也体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文化综艺领域所坚守的责任与担当。
以“寻风”之名,创新引领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风”从何处来?“寻风”正当时。传统文化如风,它是流动的生命,它是动态的发展,寻“风”寻的既是古典的,如《诗经》中的风,也是当代的潮流之风。为此,《国风超有戏・寻风季》到传统文化的源头寻找创作灵感,为国风音乐的共创探索符合当下潮流的打开方式,在深度的实践、有效的传播和及时的反馈中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在创新传承传统文化上沉淀了相对成熟的方法论。
一是跨界组建“同好”型嘉宾阵容,联动释放文化传承的集体能量。《国风超有戏・寻风季》的嘉宾来自戏曲、影视、音乐等艺术领域,在跨领域、跨代际的交流中推动各个圈层文化的有效融合,共同点燃了传统文化的灼灼光华。不同人生阅历的他们对于传统文化都有不同的理解,由此发展出了有识别度的音乐风格,并致力于让传统文化以更多元的方式走向大众,如演员郑业成以送戏票的方式鼓励更多的人走进戏院,戏曲演员郭雨昂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流行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爱上戏曲,这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年轻力量。
二是改变传统文化的单向传输模式,在深度体验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三晋大地孕育出无数文化宝藏。植根于山西太原深厚的文化根基,“寻风团”在晋祠、山西博物院化身传统文化的寻找者、体验者和转换者,在跨代际、跨领域交流中感受跨时空的文化生命力,并从中获取灵感来创作国风音乐,在集体共创中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舞剧《10909》:创作高质量现实题材舞剧作品
,舞剧《10909》:创作高质量现实题材舞剧作品
三是打通创作者与观众的沟通渠道,在多向交流间有效传承传统文化。《国风超有戏・寻风季》不仅面向音乐会现场国风听友和央视频国风听友征集满意度,还会围绕现场观众的反馈进行总结复盘,从中了解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偏好与审美。
“寻风”,寻的不仅是传统文化本身,更重在传承方式的探索。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携手共创到总结复盘,《国风超有戏・寻风季》带给我们一次沉浸式、有共鸣、有创作、有思考的寻风之旅,让广大观众在全新的内容形态中感知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是引领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创新样本。
以“寻风”之名,集体探索国风音乐的创新风向
近年来,国风音乐飞速发展、广受欢迎,随之广大听友对于这类作品的创新有了更多元的需求。基于此,《国风超有戏・寻风季》将艺术创作根系深扎于太原这片文化沃土,在“寻风”中汲取千年的文化底蕴,共创出凝结集体智慧与地域文化的国风新声,意在为国风音乐注入源头活水与创新动能,以期涌现出更多兼具意境与格调的作品。
以“溯古撷珍”这一主题篇章为例,“寻风”音乐人在晋祠、山西博物院追溯悠久历史文化的底蕴,从中撷取能够帮助音乐共创的珍珠,并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了碰撞。“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通过一系列不同形式的亲身体验与文化互动,寻风团如同蜜蜂采蜜般汲取创作素材,并在集体的碰撞中转化成“蜂蜜”,由此诞生了《仅此一念》《俳优》这两首作品。当《仅此一念》在舞台上唱响之时,唯美意象组成的歌词瞬间让人产生画面感,晋祠千年的历史云烟仿佛在眼前流淌;旋律轻快抓耳、融入了诸多诙谐幽默元素的《俳优》则让人好似穿越到了北宋夜市,在鱼龙百戏间感受着太平盛世的人间百态。
“寻风”,寻的不只是国风音乐的创新风向,同时还在寻找于传统文化更温暖、更有活力的打开方式。《国风超有戏・寻风季》所主张的“寻风”不是一次浅尝辄止的文化采风,而是一次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核、共创国风音乐的创新实践,为突破国风音乐的创作瓶颈提供了新范式,为大众走近、了解、爱上国风提供了全新的内容窗口,建立起大众对国风创新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国风超有戏・寻风季》也让我们看到了国风音乐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在二者有效融合的过程中,国风音乐的创作突破了辞藻堆砌、意境杂乱的创作瓶颈,产出了文化底蕴深厚与意境优美的全新作品,传统文化也找到了富有生命力的创新传承之道,而这正是“寻风”的初衷与价值所在。
作者系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