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用代码编织未来——探访黎巴嫩“全女生编程”项目

通讯|用代码编织未来——探访黎巴嫩“全女生编程”项目

新华社记者曹昌浩 申峰

阳光洒进教室,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一所大学的女孩们正坐在电脑前,用代码编织自己的未来。从未想过会与代码为伴的大一新生娅拉·努恩在加入“全女生编程”项目后,似乎找到了人生的转折点。

娅拉选择了通信与计算机工程作为专业方向。她说:“这个项目让我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科学,发现了自己的兴趣,也学会了表达自己,建立了自信。”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全球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毕业生中,女性仅占35%,而在黎巴嫩及阿拉伯地区,女性在STEM领域的参与度普遍更低。

通讯丨两名澳大利亚青年的武术情缘

新华社悉尼10月25日电通讯|两名澳大利亚青年的武术情缘新华社记者刘晓宇激昂的鼓点骤然响起,几道矫健的身影如旋风般登台,一招一式、虎虎生风。这支主要由中国留学生组成的表演队伍中,还出现了两张西方面孔,他们是来自澳大利亚圣母大学的达尔文·扎普和来自悉尼科技大学的洛伦索·波波利。当时的李晓冉已经跟随他的老师叶秉辰学习武术快两年时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7年,黎巴嫩青年阿娅·穆阿利姆和马娅·穆萨在贝鲁特美国大学共同创立“全女生编程”项目。项目完全由志愿者运营,面向不同社会背景的女孩,尤其是弱势群体和难民,提供免费编程、科技与领导力培训。迄今项目已惠及9个国家、2500多名女孩,影响力正逐步向整个阿拉伯地区辐射。

2025年9月,“全女生编程”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5年度女童和妇女教育奖。马娅表示,这一国际认可是重要里程碑,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项目的课程体系,让更多女孩掌握理工技能。

项目的成效在参与者的声音中得以体现。电气工程专业的拉延·贾比尔说:“‘全女生编程’为我打开了科技与领导力的大门。通过相关计划,我与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建立了联系,这提升了我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学习帮助极大。”

医学院的玛丽亚姆·丹达奇利则指出:“项目不仅教会我们编程,更帮助我们融入大学生活,提升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我从中明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受益。”

项目还鼓励学员在结业后回到项目担任导师,分享经验,形成良性循环。马娅强调,数字教育是推动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数字化工具能够帮助女孩获得教育、创业机会,了解世界,从而建立自信与独立。项目的目标是让更多女孩在科技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用技术改变社区和未来。

凭借国际认可与持续努力,“全女生编程”正为黎巴嫩乃至阿拉伯地区的年轻女性提供全新的发展路径,让她们在数字化时代用键盘敲开通往未来的大门。

(0)
上一篇 5小时前
下一篇 1小时前

相关推荐